传统礼制思想对殡葬建筑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03-25 14:50 浏览:次
传统礼制思想对殡葬建筑的影响
中国是传统的礼制国家、伦理观念通过日常生活的礼仪影响着建筑形式,即使是殡葬建筑也是如此。孔子的殡葬思想突出了“孝”和“礼”,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提出了一整套完备的殡葬思想撰编《仪礼》《礼记》、对死、殓、葬、丧、居丧、丧服、祭祀等各个环节都作了规定,形成一套繁复礼节,促成了我国殡葬思想的成熟。其主要过程被后世一直遵循和延续,特别是五服制,由周代一直传承到民国,历时两千余年,足见其重要性和稳定性(五服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它还是判定亲情疏远的一个标准,成为人伦关系的纲目。又根据古礼定出丧礼仪,丧礼仪即:(1)初终;(2)小殓;(3)大殓;(4)葬前:(5)葬时;(6)葬后。强调生前需孝,死后敬礼,摈弃了神鬼论,使原始宗教趋于式微,奠定了传统殡葬文化的基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殡葬建筑通常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下部分,主要是安置棺柩的墓室。墓室仿造生者建筑的空间布局形式,成为真正的“地下宫殿”,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传统礼制思想。如唐代永泰公主墓墓室(图2-11)分前、后室。墓道、甬道、前后慕室壁面绘有龙、虎、仪仗、宫阙、侍女、武士等:顶部绘有日月群星天象;还有仿制地上建筑的柱枋斗棋平棋的内室小屋,这些都是对死者生前生活的复制和再现。此外帝王墓、诸侯墓以及平民墓的慕室规模大小、殉葬品多少、墓室内部结构的复杂程度体现了传统礼制的等级思想。帝王诸侯的墓室采用坚固的砖石结构,规模较大,常常由若干个慕室组成,有丰富的陪葬品,而一般平民庶民的墓室多为简单的土坑或是单一墓室,规模较小,只有少量生活用品作为陪葬,巨大的反差反映了传统礼制思想中森严的等级制度。
殡葬建筑的地面部分,则主要是环绕陵体而形成的一套布局,包括殡葬建筑的入口、神道、祭祀场所、陵体。其作用是给人以严肃、纪念性的气氛,是为影响后人而设的。由地面通往墓室的“羡道”,天子级采用四出“羡道”,而诸侯只可以用两出(南北方向),都是传统礼制思想在殡葬建筑中的具体体现。此外神道的长短和祭祀用的石象生的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古代对陵体的大小、高低、形状的规定,甚至对坟墓的称谓都贯穿着礼制的思想。体现了等级意义,见附录附表3,附表4。这不仅是形式的追求,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其目的都是为了推崇皇权和维护身份等级,从而巩固其统治。在死者坟墓的称谓和具体规模中,也体现出等级意义。例如按今天的尺度来衡量,以明代为例,一尺约合公制0.32米,每方步约合3.68平方米。那么,在明朝平民(庶人)的坟墓大小占地约110平方米,坟高约 1.28米是现在我国对土葬墓地用地面积规定的18.3倍,对于土地的占用相当浪费。
汉代坟墓陵体的形制以方形为贵,多为正方形覆斗式。级别比圆锥形要高。双层台阶比单层台阶式的级别高,唐代、宋代都沿袭汉代的规定。明太祖朱元璋建孝陵时,才改方形陵台为圆形,成为宝顶。从此,方形和圆形之间的等级差别才被取消。清代,陵台被改为前方后圆,并且成为定制。
中国是传统的礼制国家、伦理观念通过日常生活的礼仪影响着建筑形式,即使是殡葬建筑也是如此。孔子的殡葬思想突出了“孝”和“礼”,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提出了一整套完备的殡葬思想撰编《仪礼》《礼记》、对死、殓、葬、丧、居丧、丧服、祭祀等各个环节都作了规定,形成一套繁复礼节,促成了我国殡葬思想的成熟。其主要过程被后世一直遵循和延续,特别是五服制,由周代一直传承到民国,历时两千余年,足见其重要性和稳定性(五服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它还是判定亲情疏远的一个标准,成为人伦关系的纲目。又根据古礼定出丧礼仪,丧礼仪即:(1)初终;(2)小殓;(3)大殓;(4)葬前:(5)葬时;(6)葬后。强调生前需孝,死后敬礼,摈弃了神鬼论,使原始宗教趋于式微,奠定了传统殡葬文化的基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殡葬建筑通常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下部分,主要是安置棺柩的墓室。墓室仿造生者建筑的空间布局形式,成为真正的“地下宫殿”,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传统礼制思想。如唐代永泰公主墓墓室(图2-11)分前、后室。墓道、甬道、前后慕室壁面绘有龙、虎、仪仗、宫阙、侍女、武士等:顶部绘有日月群星天象;还有仿制地上建筑的柱枋斗棋平棋的内室小屋,这些都是对死者生前生活的复制和再现。此外帝王墓、诸侯墓以及平民墓的慕室规模大小、殉葬品多少、墓室内部结构的复杂程度体现了传统礼制的等级思想。帝王诸侯的墓室采用坚固的砖石结构,规模较大,常常由若干个慕室组成,有丰富的陪葬品,而一般平民庶民的墓室多为简单的土坑或是单一墓室,规模较小,只有少量生活用品作为陪葬,巨大的反差反映了传统礼制思想中森严的等级制度。
殡葬建筑的地面部分,则主要是环绕陵体而形成的一套布局,包括殡葬建筑的入口、神道、祭祀场所、陵体。其作用是给人以严肃、纪念性的气氛,是为影响后人而设的。由地面通往墓室的“羡道”,天子级采用四出“羡道”,而诸侯只可以用两出(南北方向),都是传统礼制思想在殡葬建筑中的具体体现。此外神道的长短和祭祀用的石象生的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古代对陵体的大小、高低、形状的规定,甚至对坟墓的称谓都贯穿着礼制的思想。体现了等级意义,见附录附表3,附表4。这不仅是形式的追求,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其目的都是为了推崇皇权和维护身份等级,从而巩固其统治。在死者坟墓的称谓和具体规模中,也体现出等级意义。例如按今天的尺度来衡量,以明代为例,一尺约合公制0.32米,每方步约合3.68平方米。那么,在明朝平民(庶人)的坟墓大小占地约110平方米,坟高约 1.28米是现在我国对土葬墓地用地面积规定的18.3倍,对于土地的占用相当浪费。
汉代坟墓陵体的形制以方形为贵,多为正方形覆斗式。级别比圆锥形要高。双层台阶比单层台阶式的级别高,唐代、宋代都沿袭汉代的规定。明太祖朱元璋建孝陵时,才改方形陵台为圆形,成为宝顶。从此,方形和圆形之间的等级差别才被取消。清代,陵台被改为前方后圆,并且成为定制。
上一篇:创新跨越殡葬的内容与形式
下一篇:传统的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