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殡安葬之仪
发布时间:2022-04-23 09:32 浏览:次
出殡安葬之仪
在民间,出殡也叫出丧或出灵,有的地方也称它为发引。它是指将尸体运出丧家灵堂到安葬完成之间的习俗,由相关的启灵、送丧、路祭、安葬等内容组成。由于出殡是将死者进行掩埋,是死者人生形态的最后终结,因此,不仅丧主极其重视,死者的亲朋好友也都会到齐。丧主则通过出殡仪式来表达自己对逝者的追思和孝道,同时也向众人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
1.择吉
民间出殡一般都以死后三日为准,但也有请堪舆先生选择吉日安葬的。贫寒之家无法选择出殡的日子,但至少也要选择出殡安葬的吉时良辰。人们相信,一个好日子或一个好时辰,不仅对于死者,而且也对于生者尤其是直系亲属有着不可言说的好处或影响。
2.启灵
这是关于灵柩准备出殡起驾的仪式。在山东,启灵前需由吹鼓手吹奏乐曲,进行闹丧,同时还有“狮豹”在灵前舞蹈,然后进入启灵仪式。《山东民俗》叙述说:“启灵是出殡的一项重要活动,仪式相当隆重。有的地方是死者的男亲属来到灵堂跪下,长侄端牌位,长孙打着纸伞,次侄打着魂幡,次子手持三根香火,长子脚下放一个瓦盆,女眷则在屋里站立等候。吉时一到,司仪喊道:'里头戴布啦!’女眷们便戴上白布。接着指挥:"各屋点灯啦!准备栗子枣啦!(上是人丁兴旺的象征)打扫囚土啦!(棺材底下的土)搬吉(土坯)的靠前!阴阳先生靠前!大家各就各位。”此时,二指先生挥刀把放在灵堂门左边的碗砍了,谓之'斩丧(碗内有水,代表尘缘,碗口上横放一根柳枝和一根桑枝,代表挽留和不幸)。司仪同时喊道:'今日良辰吉日,斩丧大吉。孝子举哀。’死者属们声大哭,背的人立即涌进灵堂。背棺一般需要十几人,前后各一人,两侧数人,由一个人敲木梆子指挥。富裕人家对背棺十分讲究,要求四平八稳,有的甚至在棺材上面放一碗水,如果水未溢出,就要赏赐背棺者。”在浙江金华,启灵前要举行“排祭”,配以鼓乐丝竹。习俗规定,男拜则吹唢呐,女拜则配丝竹。然后由孝子、媳妇等“手拉手围着棺材顺倒各走三圈,俗称'圆材’。由阴阳先生念咒后将放在棺材背上的一只盛清水的碗以斧击碎,叫'敲水碗’。据说,死者朦胧如梦,听到水碗敲响才知自己已亡。此时亲人放声号啕大哭”
启灵前各地习俗不同,一方面是变异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于习俗的不同理解从而演绎出不同的习俗。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表达对亲人的依依诀别之情。
3.出殡仪仗
旧时民间的出殡仪仗完全两极分化,贫寒的人家非常简单,而有钱的人家则非常风光和豪华。在山东,一般出殡的仪仗“最前面的是开路神、狮豹、执事,接着按照铭旌、挽联、纸活、乐队、像亭、送殡者、丧主、灵柩的顺序排列。0”而在浙江的宁波,这种仪仗首先是开路神、方相、方弼为前导,然后是敲引魂锣、放引路炮、散买路纸钱者,接着是童子执引路幡、各种纸扎,魂轿(内坐女婿,手捧神主),再是像亭、挽轴队,其后是灵柩、孝子孝孙孝侄,最后是送葬的队伍。至于北京的富户丧家,其排场就更加壮观。据常人春《老北京的风俗》记录,这种仪仗队列是:①开道锣;②纸糊的引路鬼一对,打道鬼一个,各高一二丈,身披铠甲,头如斗,戴盔,作金刚怒目状,脚下装有木轮,可推着走;③铭旌,其一幡形长亭,中央用红绸写金字,高约两丈,宽三四尺;④香幡、筒幢四对或八对或十二对不等;⑤卧瓜、立瓜、钺斧、天镫、拳、掌、兵符等金执事;⑥清道、飞虎、飞龙、飞凤、飞熊、飞豹、飞鳖等大旗八对;⑦五堂半或三堂半执事。每半堂有缎子绣花大伞六柄,绣花片幡六把;⑧内悬亡者影像亭一座;⑨红缎绣花的座伞三把;⑩内供亡人牌位的引魂轿一乘;⑪官鼓大乐一班;⑫清音锣鼓九名,俗称九福班;⑬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⑭孝子孝孙;⑮大杠,杠夫三十二人、四十八人或六十四人不等;⑩后拥,若干举着干戈钺斧等仪仗的人;⑰送殡的车马、轿子等。
出殡仪仗各地不同,但追求美观和奢侈,相互攀比,却是一种真实的存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浙江的一些地方,甚至兴起了死者多大年龄就用多少人的乐队、比场面比排场的现象。更有甚者,雇请路人等不相关者加人出殡队伍,以制造壮
观的送葬场面。
4.路祭
路祭是一种在出殡途经之地设筵进行祭祀的习俗,在汉族的大部分地区都存在。路祭分路奠和路祭两种形式,前者比较简单,后者则比较讲究。路奠通常由主祭者在出殡队伍通过的路边设供桌,摆上祭品,上香、化纸、叩首等一些仪式即可。奠祭时,孝子跪在一旁陪祭,并谢路奠之人。路祭则比较隆重和讲究,首先必须在路边搭上灵棚,然后进行祭祀。许多地方的人都认为,路祭越多,丧家脸上就越有荣光,因此,甚至有造假请托进行路祭者。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四引《萧山问俗记》:“大家则路中,每若干里设一路祭,或自祭或殡祭,然后曰殡祭,实则皆丧家邀集之耳。其作伪大抵如斯故其高级祭,胥在热闹处也。”
5.埋葬
这是出殡安葬的最后仪式。一般由阴阳先生主持,大致有这样一些内容:暖圹--用火将墓圹烧暖和。人们认为火烧过之后,死者进入墓圹会舒服一些;在墓圹中放人写上属于死者所有的地契,称买地券--目的是给死者提供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空间;进棺封龙门--将棺材推进墓圹,然后将外面坟面封死;堆土成坟--在南方,这种堆土成坟大致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坟头插孝杖和魂幡--将一切都留在墓地;卸丧服回家--孝子的丧服脱下,穿吉服回家。送丧者也都领红取吉返回。
6.答谢助丧者
这是一种既充满了答谢又充满了白喜事氛围的仪礼。亲友和助丧者在完成丧葬之后,丧家设宴请众人吃饭,山东叫“抢遗饭”,浙江武义叫“白喜酒”。前者“遗饭”以豆腐、面条为主,后者的白喜酒以豆腐、青菜、咸菜为主,若用肉,必须白切,且是大块,叫“大肉”。苏州、上海等地则叫“豆脑羹”饭。
在民间,出殡也叫出丧或出灵,有的地方也称它为发引。它是指将尸体运出丧家灵堂到安葬完成之间的习俗,由相关的启灵、送丧、路祭、安葬等内容组成。由于出殡是将死者进行掩埋,是死者人生形态的最后终结,因此,不仅丧主极其重视,死者的亲朋好友也都会到齐。丧主则通过出殡仪式来表达自己对逝者的追思和孝道,同时也向众人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
1.择吉
民间出殡一般都以死后三日为准,但也有请堪舆先生选择吉日安葬的。贫寒之家无法选择出殡的日子,但至少也要选择出殡安葬的吉时良辰。人们相信,一个好日子或一个好时辰,不仅对于死者,而且也对于生者尤其是直系亲属有着不可言说的好处或影响。
2.启灵
这是关于灵柩准备出殡起驾的仪式。在山东,启灵前需由吹鼓手吹奏乐曲,进行闹丧,同时还有“狮豹”在灵前舞蹈,然后进入启灵仪式。《山东民俗》叙述说:“启灵是出殡的一项重要活动,仪式相当隆重。有的地方是死者的男亲属来到灵堂跪下,长侄端牌位,长孙打着纸伞,次侄打着魂幡,次子手持三根香火,长子脚下放一个瓦盆,女眷则在屋里站立等候。吉时一到,司仪喊道:'里头戴布啦!’女眷们便戴上白布。接着指挥:"各屋点灯啦!准备栗子枣啦!(上是人丁兴旺的象征)打扫囚土啦!(棺材底下的土)搬吉(土坯)的靠前!阴阳先生靠前!大家各就各位。”此时,二指先生挥刀把放在灵堂门左边的碗砍了,谓之'斩丧(碗内有水,代表尘缘,碗口上横放一根柳枝和一根桑枝,代表挽留和不幸)。司仪同时喊道:'今日良辰吉日,斩丧大吉。孝子举哀。’死者属们声大哭,背的人立即涌进灵堂。背棺一般需要十几人,前后各一人,两侧数人,由一个人敲木梆子指挥。富裕人家对背棺十分讲究,要求四平八稳,有的甚至在棺材上面放一碗水,如果水未溢出,就要赏赐背棺者。”在浙江金华,启灵前要举行“排祭”,配以鼓乐丝竹。习俗规定,男拜则吹唢呐,女拜则配丝竹。然后由孝子、媳妇等“手拉手围着棺材顺倒各走三圈,俗称'圆材’。由阴阳先生念咒后将放在棺材背上的一只盛清水的碗以斧击碎,叫'敲水碗’。据说,死者朦胧如梦,听到水碗敲响才知自己已亡。此时亲人放声号啕大哭”
启灵前各地习俗不同,一方面是变异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于习俗的不同理解从而演绎出不同的习俗。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表达对亲人的依依诀别之情。
3.出殡仪仗
旧时民间的出殡仪仗完全两极分化,贫寒的人家非常简单,而有钱的人家则非常风光和豪华。在山东,一般出殡的仪仗“最前面的是开路神、狮豹、执事,接着按照铭旌、挽联、纸活、乐队、像亭、送殡者、丧主、灵柩的顺序排列。0”而在浙江的宁波,这种仪仗首先是开路神、方相、方弼为前导,然后是敲引魂锣、放引路炮、散买路纸钱者,接着是童子执引路幡、各种纸扎,魂轿(内坐女婿,手捧神主),再是像亭、挽轴队,其后是灵柩、孝子孝孙孝侄,最后是送葬的队伍。至于北京的富户丧家,其排场就更加壮观。据常人春《老北京的风俗》记录,这种仪仗队列是:①开道锣;②纸糊的引路鬼一对,打道鬼一个,各高一二丈,身披铠甲,头如斗,戴盔,作金刚怒目状,脚下装有木轮,可推着走;③铭旌,其一幡形长亭,中央用红绸写金字,高约两丈,宽三四尺;④香幡、筒幢四对或八对或十二对不等;⑤卧瓜、立瓜、钺斧、天镫、拳、掌、兵符等金执事;⑥清道、飞虎、飞龙、飞凤、飞熊、飞豹、飞鳖等大旗八对;⑦五堂半或三堂半执事。每半堂有缎子绣花大伞六柄,绣花片幡六把;⑧内悬亡者影像亭一座;⑨红缎绣花的座伞三把;⑩内供亡人牌位的引魂轿一乘;⑪官鼓大乐一班;⑫清音锣鼓九名,俗称九福班;⑬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⑭孝子孝孙;⑮大杠,杠夫三十二人、四十八人或六十四人不等;⑩后拥,若干举着干戈钺斧等仪仗的人;⑰送殡的车马、轿子等。
出殡仪仗各地不同,但追求美观和奢侈,相互攀比,却是一种真实的存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浙江的一些地方,甚至兴起了死者多大年龄就用多少人的乐队、比场面比排场的现象。更有甚者,雇请路人等不相关者加人出殡队伍,以制造壮
观的送葬场面。
4.路祭
路祭是一种在出殡途经之地设筵进行祭祀的习俗,在汉族的大部分地区都存在。路祭分路奠和路祭两种形式,前者比较简单,后者则比较讲究。路奠通常由主祭者在出殡队伍通过的路边设供桌,摆上祭品,上香、化纸、叩首等一些仪式即可。奠祭时,孝子跪在一旁陪祭,并谢路奠之人。路祭则比较隆重和讲究,首先必须在路边搭上灵棚,然后进行祭祀。许多地方的人都认为,路祭越多,丧家脸上就越有荣光,因此,甚至有造假请托进行路祭者。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四引《萧山问俗记》:“大家则路中,每若干里设一路祭,或自祭或殡祭,然后曰殡祭,实则皆丧家邀集之耳。其作伪大抵如斯故其高级祭,胥在热闹处也。”
5.埋葬
这是出殡安葬的最后仪式。一般由阴阳先生主持,大致有这样一些内容:暖圹--用火将墓圹烧暖和。人们认为火烧过之后,死者进入墓圹会舒服一些;在墓圹中放人写上属于死者所有的地契,称买地券--目的是给死者提供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空间;进棺封龙门--将棺材推进墓圹,然后将外面坟面封死;堆土成坟--在南方,这种堆土成坟大致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坟头插孝杖和魂幡--将一切都留在墓地;卸丧服回家--孝子的丧服脱下,穿吉服回家。送丧者也都领红取吉返回。
6.答谢助丧者
这是一种既充满了答谢又充满了白喜事氛围的仪礼。亲友和助丧者在完成丧葬之后,丧家设宴请众人吃饭,山东叫“抢遗饭”,浙江武义叫“白喜酒”。前者“遗饭”以豆腐、面条为主,后者的白喜酒以豆腐、青菜、咸菜为主,若用肉,必须白切,且是大块,叫“大肉”。苏州、上海等地则叫“豆脑羹”饭。
上一篇:治丧过程心理分析已终
下一篇:礼制化的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