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制化的丧服
发布时间:2022-04-25 10:06 浏览:次
礼制化的丧服
之所以说丧服是礼制化的,就在于即使是民间的丧服,它的规定性指向,与礼制中的内容也几乎是一致的。它的服饰等级以及与亲属关系的对应,充分体现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的影响和作用。事实上,人们可以通过制度性的丧服,来叙述民间的丧服形态。
所谓丧服,就是人们为哀悼死者而穿戴的衣帽服饰,包括一些附属物。它根据与死者在血缘、姻缘方面的亲疏远近,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形成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人们习惯上称它为“五服”制。
1.斩衰
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种丧服,服期为三年。《仪礼·丧服》曰:“斩衰裳,苴、杖、绞带、冠绳缨、菅履者。”这句话的意思是,服斩衰裳礼的人,他所穿的服饰共有五种,从外观上可以看得到的内容:包括从上到下是斩衰裳、粗麻带、绞带、绳缪冠、草鞋和竹杖。斩有两层意思,首先是裁剪,这里不说裁剪而说斩,主要是表达失去亲人的痛苦,像用刀斩断一样。其次是指此等服饰的边不用缝制,即不缉边它象征痛苦无边无际。衰(音cuī)本意是指垂缀于丧服胸前的麻布,这里通指男性衰裳的上面部分,后来引为衰裳。中国古代人穿的衣服是上衣下裳,衣与裳是分开的。斩衰服用最粗的麻布制作。古人通过这种服饰来表达对失去最亲亲人的痛苦心情。不仅是上衣下裳都是最粗糙和简陋的,甚至连冠戴、修饰物和鞋子也是最简陋的。手里还要拿一根竹杖,就是人们今天所说的哭丧棒。为什么要拿哭丧棒呢?古人解释说是因为痛苦过了度,单靠自己无法正常行走,必须依靠杖之类的来支撑。从上述礼制化的表达,人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文化规范的意义:失去最亲的亲人,你得穿用这个规定等级的服饰,人们通过外在的服饰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到丧服存在,而且可以通过解读这种形态监督你的行为。同时,这种服饰又强化着你与死者的身份关系,并将社会规定的内容融入了丧礼之中,使你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无法更改。两者相互依托,互为前提,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2.齐衰
《仪礼·丧服》曰:“疏衰裳齐,牡麻绖、冠布缨、削杖、布带、疏屦。”“疏衰裳齐”也称齐衰裳,是丧服的第二等。疏是粗布,齐(音zī)是缝边,因此也表示哀痛有边,说明亲情关系与斩衰相比要稍逊一些。牡麻即无子的雄麻,疏屦(音 jǜ)是一种用粗麻或葛缉了边制作的鞋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穿齐衰服的丧家,其服饰是缝了边的,用无子雄麻做的带子,戴布缨冠,所用的杖是削过的,布带,穿着粗布做的鞋子。非常明显,它与斩衰裳之间,在材料和做工方面都是不同的。齐衰服分三年、一年和三个月三种不同的居丧时间。前引丧服内容是指三年者,一年与三年在丧服方面是一样的;三个月则“不杖,麻屦者”,即没有哭丧棒,穿的是麻制的鞋子。
3.大功
大功是属于第三等的丧服,服期为九个月。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第一是“大功布衰裳,牡麻绖,缨,布带,三月,受以小功衰,即葛,九月者”②,其意是大功服者穿用大功布制作的丧服,用雄麻带和布带,冠上系彩色的带子(缨),到了三个月之后,变服(受)为小功服,丧期为九个月;第 二是“大功布衰裳,牡麻绖,无受者”@,这种丧服主要是为大功殇的九月期和七月期而设。而九月或七月的区别则在于去世时的年龄。古代大致以二十岁为成人,加冠之后,所有的礼节都按成人的来办。而二十岁之前,视为非成人,采取的是另一种文化态度。其死,二十岁之前称殇,长殇是指十六至十九岁,中殇是指十二至十五岁,下殇是指八至十一岁。在大功服中,九月服为长殇,七月服为中殇。
由上述内容可知,古人对于丧服方面,不仅区别亲疏,而且还从年龄实际上是文化确认的角度来对待同样亲疏而不同年龄的人。亲疏有等级,年龄上也有等级。当然,将成人与未成年人区别开来,主要还在于年龄认同的存在对于当时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即使在今天,未成年人不论在家庭和社会中,其重要程度也是有限的。
4.小功
小功丧服是五服制中的第四等,其服期为五个月,主要针对小功成人服和小功殇服。《仪礼·丧服》载:“小功布衰裳,牡麻绖,即葛,五月者”,这是成人小功服;“小功布衰裳,是为小功殇服”。用漂洗过的比一般更白的麻。非常明显,这种丧服与大功服的主要区别就是前者用大功布,而后者用小功布,一种比大功布更精细的布料。
5. 缌麻
缌麻服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服制,《礼记·大传》所谓“四世而缌,服之穷也”的最后一种,服期为三个月。在《仪礼·丧服》中对于缌麻服的记述只有五个字:“缌麻,三月者。”缌麻是一种用最细的麻织成的布。
从上述五服内容可知,所谓五服实际上就是当时的五种不同的布料。人们按不同的布料制成了相应的服饰,穿着于死了不同亲疏血缘者的人身上所体现出的一种文化。这些或粗或细的布料,决定了死者与服丧者的关系。
之所以说丧服是礼制化的,就在于即使是民间的丧服,它的规定性指向,与礼制中的内容也几乎是一致的。它的服饰等级以及与亲属关系的对应,充分体现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的影响和作用。事实上,人们可以通过制度性的丧服,来叙述民间的丧服形态。
所谓丧服,就是人们为哀悼死者而穿戴的衣帽服饰,包括一些附属物。它根据与死者在血缘、姻缘方面的亲疏远近,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形成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人们习惯上称它为“五服”制。
1.斩衰
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种丧服,服期为三年。《仪礼·丧服》曰:“斩衰裳,苴、杖、绞带、冠绳缨、菅履者。”这句话的意思是,服斩衰裳礼的人,他所穿的服饰共有五种,从外观上可以看得到的内容:包括从上到下是斩衰裳、粗麻带、绞带、绳缪冠、草鞋和竹杖。斩有两层意思,首先是裁剪,这里不说裁剪而说斩,主要是表达失去亲人的痛苦,像用刀斩断一样。其次是指此等服饰的边不用缝制,即不缉边它象征痛苦无边无际。衰(音cuī)本意是指垂缀于丧服胸前的麻布,这里通指男性衰裳的上面部分,后来引为衰裳。中国古代人穿的衣服是上衣下裳,衣与裳是分开的。斩衰服用最粗的麻布制作。古人通过这种服饰来表达对失去最亲亲人的痛苦心情。不仅是上衣下裳都是最粗糙和简陋的,甚至连冠戴、修饰物和鞋子也是最简陋的。手里还要拿一根竹杖,就是人们今天所说的哭丧棒。为什么要拿哭丧棒呢?古人解释说是因为痛苦过了度,单靠自己无法正常行走,必须依靠杖之类的来支撑。从上述礼制化的表达,人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文化规范的意义:失去最亲的亲人,你得穿用这个规定等级的服饰,人们通过外在的服饰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到丧服存在,而且可以通过解读这种形态监督你的行为。同时,这种服饰又强化着你与死者的身份关系,并将社会规定的内容融入了丧礼之中,使你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无法更改。两者相互依托,互为前提,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2.齐衰
《仪礼·丧服》曰:“疏衰裳齐,牡麻绖、冠布缨、削杖、布带、疏屦。”“疏衰裳齐”也称齐衰裳,是丧服的第二等。疏是粗布,齐(音zī)是缝边,因此也表示哀痛有边,说明亲情关系与斩衰相比要稍逊一些。牡麻即无子的雄麻,疏屦(音 jǜ)是一种用粗麻或葛缉了边制作的鞋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穿齐衰服的丧家,其服饰是缝了边的,用无子雄麻做的带子,戴布缨冠,所用的杖是削过的,布带,穿着粗布做的鞋子。非常明显,它与斩衰裳之间,在材料和做工方面都是不同的。齐衰服分三年、一年和三个月三种不同的居丧时间。前引丧服内容是指三年者,一年与三年在丧服方面是一样的;三个月则“不杖,麻屦者”,即没有哭丧棒,穿的是麻制的鞋子。
3.大功
大功是属于第三等的丧服,服期为九个月。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第一是“大功布衰裳,牡麻绖,缨,布带,三月,受以小功衰,即葛,九月者”②,其意是大功服者穿用大功布制作的丧服,用雄麻带和布带,冠上系彩色的带子(缨),到了三个月之后,变服(受)为小功服,丧期为九个月;第 二是“大功布衰裳,牡麻绖,无受者”@,这种丧服主要是为大功殇的九月期和七月期而设。而九月或七月的区别则在于去世时的年龄。古代大致以二十岁为成人,加冠之后,所有的礼节都按成人的来办。而二十岁之前,视为非成人,采取的是另一种文化态度。其死,二十岁之前称殇,长殇是指十六至十九岁,中殇是指十二至十五岁,下殇是指八至十一岁。在大功服中,九月服为长殇,七月服为中殇。
由上述内容可知,古人对于丧服方面,不仅区别亲疏,而且还从年龄实际上是文化确认的角度来对待同样亲疏而不同年龄的人。亲疏有等级,年龄上也有等级。当然,将成人与未成年人区别开来,主要还在于年龄认同的存在对于当时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即使在今天,未成年人不论在家庭和社会中,其重要程度也是有限的。
4.小功
小功丧服是五服制中的第四等,其服期为五个月,主要针对小功成人服和小功殇服。《仪礼·丧服》载:“小功布衰裳,牡麻绖,即葛,五月者”,这是成人小功服;“小功布衰裳,是为小功殇服”。用漂洗过的比一般更白的麻。非常明显,这种丧服与大功服的主要区别就是前者用大功布,而后者用小功布,一种比大功布更精细的布料。
5. 缌麻
缌麻服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服制,《礼记·大传》所谓“四世而缌,服之穷也”的最后一种,服期为三个月。在《仪礼·丧服》中对于缌麻服的记述只有五个字:“缌麻,三月者。”缌麻是一种用最细的麻织成的布。
从上述五服内容可知,所谓五服实际上就是当时的五种不同的布料。人们按不同的布料制成了相应的服饰,穿着于死了不同亲疏血缘者的人身上所体现出的一种文化。这些或粗或细的布料,决定了死者与服丧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