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_电话:023-68417482_地址:重庆石桥铺石小路

传统葬法-火葬

发布时间:2022-09-24 10:58    浏览:

火葬也是古老而普遍的丧葬方式之一,在我国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在甘肃临洮出土的陶器中发现有骨灰,说明火葬在原始社会已经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火葬最早见之于先秦时期的文献,《墨子》、《列子》、《荀子》中都有记述。如《荀子》“大略篇”说:氐羌的俘虏,不担忧其被捆绑系累,而担忧死后不被焚烧。当时,火葬是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习俗。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僧人和信徒都实行火葬,逐渐影响到全国。唐五代、宋、元时期,民间火葬比较普遍,尤其风行于江南各省。瘟疫流行之后死人太多,或贫贱之家无钱又无地埋葬时往往如此。《水浒传》中就有关于武大郎被火葬的描写。但是,儒家文化排斥火葬,宋、元、明、清时期,政府都曾明令禁止过火葬。现代社会文明开放,移风易俗,国家大力提倡火葬。火化后的骨灰,处理方式各民族有所不同。游牧民族有掘坑掩埋和撒人江河的习惯。佛教僧人及信徒,多装于陶罐之中,再放入墓塔,或埋于墓地。汉族人吸收了他们的方式或将骨灰撒向山河大地;或留以纪念,祭供于灵堂;或装于陶罐石匣、木棺之中埋入墓地。作为死者的象征,骨灰的处理是一件庄重的事情。
在商代,一些边远民族已经有火葬习俗。后来,受佛教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火葬慢慢盛行。火葬是受原始信仰和佛教影响的结果。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死后,其弟子火化其尸,各取骨灰保存起来,称之为“舍利”(梵语,意为佛骨),后世僧众死后,也都火化其尸,将骨灰装人匣内,藏之塔中(寺庙塔林即为此而设)。在唐以前,火葬只在边远少数民族中流行,后火葬在中原地区大量涌现,至宋辽金时代比较盛行,也是佛教盛行之时。北京也就是在这个时代出现了火葬。
燕京一带火葬习俗的出现,与契丹、女真等兄弟民族火葬习俗影响有直接的关系。据《北史·契丹传》:“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可见,他们很早即已有火葬之俗。从文献记载来看,契丹人在佛教没有传入以前已有火葬的记录,契丹人先辈的墓葬中就已留下火葬的痕迹,而女真人又继承了契丹人的火葬传统,因此可以说女真人出于原始信仰的火葬习俗,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汉人实行火葬,明显是受到契丹民俗的影响。926年,辽太祖死后,则采用了建筑陵墓人土下葬的方式,整个陵墓仿汉族帝王陵墓的形式,又显然是汉化的表现。
宋初,火葬不仅在北方汉族地区流行,除北京外的其他地区如四川、福建广东、云南等地都发现了火葬墓。以致在962年(宋建隆三年)皇帝不得不下诏:“王者设棺椁之品,建封树之制。”元代时,北京还有火葬。
明代朝廷还设立净乐堂等火葬场所,死去的妃嫔、宫女等还在实行火葬也有放置这些骨灰的胥井。洪武五年,明太祖谕礼部曰:“古者掩骨埋凿之令近世狃元俗,死者或以火焚,而投其骨于水。伤恩败俗,莫此为甚。其禁止之。若贫无地者,所在官司择宽闲地为义冢,俾以葬埋。或有宦游远方不能归葬者官给力费以归之。”
清朝初期,满族依照其旧俗(沿袭女真族的习俗)仍实行火葬,清太宗皇太极等都是火葬的。顺治九年还议定了火葬制度。清吴振械在《养吉斋丛录》中记载:“火化,国制也。无贵贱皆然,平时服御各物,殁后尽焚之。遇大丧则所化者积如山阜。”火葬的隆重不像土葬那样看出殡的规模,而是看所焚化的东西的多少和贵贱。雍正皇帝曾说过:“本朝肇迹关东,以师兵为营,迁徙无常,遇父母之丧,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用火化。”大量的史实也证明清代初期北京盛行火葬。但自雍正帝以后,已明确严禁火葬而效汉族的土葬了。从康熙帝开始,各皇帝均不火化,而用土葬,并列人国法,以致这之后的官修史书中对前代皇族火葬的事实忌讳莫深。自此以后,从满族到汉族、从上到下无不实行土葬,满族古老的火葬习俗基本被革除。

上一篇:入殓

下一篇:祭祀的起源

版权所有:重庆市九龙坡石桥铺
电话:023-68417482
地址:重庆石桥铺石小路
 
遗体运输、守灵祭奠、殡仪殡殓、火化、骨灰存放、公墓安葬、丧葬用品销售等较为完善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24小时全方位对外服务。承担着主城区大部分群众的丧事服务任务
一贯坚持“丧家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以人为本,诚信服务

本站的文章和资源来自网络转载或原创,如有侵犯版权资源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