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的起源
发布时间:2022-09-26 12:42 浏览:次
祭仪是丧葬礼仪中的最后一个部分。它与前面的几个礼仪不同的是,祭祀礼仪所延续的时间较长,甚至可以伴随着人的一生。祭祀就是按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通过自身与神灵的沟通,以得到神灵福佑。本章主要分析了祭祀的起源与文化、祭祀的价值和功能、中国传统祭祀礼仪的全过程,祭祀的分类、祭品、对象和居丧制度、历史上的主要祭文、祭祀的禁忌等,比较全面地展示祭祀的历史面貌,由此认识祭祀文化对我们中华民族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按照清康熙字典的解释,“祭”的意义有二:一是“祭祀也,以手持肉”。“祀”有“献祭鬼神”之意,故“祭”是以手持肉来献祭鬼神;二是指“祭者”与鬼神“相接”,即由活人向已死的鬼神做宗教仪式的献礼。英文的“祭祖”一词取自古罗马词源中的“亡魂崇拜”(manes worship).祭祀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在古代被称为吉礼。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他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进入文明社会后,物质的丰裕,使祭祀礼节越来越复杂,祭品也越来越讲究,并有了一定的规范。《管子·轻重己》说:“以春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夏至,而麦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麦……以夏日至始,数四十六日,夏尽而秋始,而黍熟。天子祀于太祖,其盛以黍……数九十二日,谓之秋至。秋至而禾熟。天子祀于太郊,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白、玉笏,带锡监,吹埙风,幽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月,牺牲以彘……以秋日至始,数九十二日,天子北出九十二里而坛,服黑而黑,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号日祭辰。